(一)手太陰肺經常用穴位
肺經共有穴位11個,常用到的有8個,它們是中府、云門、尺澤、孔較、列缺、經渠、太淵、魚際。
(二)手陽明大腸經常用穴位
大腸經共有穴位20個,常用的有11個,它們是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三)足陽明胃經常用穴位
胃經共有穴位45個,常用的有19個砭石,它們是承泣、頰車、頭維、人迎、乳根、天樞、水道、歸來、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四)足太陰脾經常用穴位
脾經共有穴位21個,常用有14個,它們是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腹結、大橫、腹哀、周榮、大包。
(五)手少陰心經常用穴位
心經共有9個穴位,全部為常用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六)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穴位
小腸經共有穴位19個,其中12個為常用: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天宗、肩外俞、聽宮。
(七)足太陽膀胱經常用穴位
膀胱經較長,共有穴位67個,其中常用37個,它們是:晴明、攢竹、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上髎、次醪、中髎、下醪、承扶、殷門、委陽、委中、膏肓、志室、秩邊、承筋、承山、飛揚、昆侖、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八)足少陰腎經常用穴位
腎經共有27個穴位,較常用的有9個,它們是涌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陰谷、肓俞。
(九)手厥陰心包經常用穴位
心包經共有9個穴位,全部為常用穴: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十)手少陽三焦經常用穴位
三焦經穴位共23個,其中常用14個,它們是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天井、臑會、肩髎、翳風、角孫、耳門、絲竹空。
(十一)足少陽膽經常用穴位
膽經共有44個穴位,其中常用的有26個,它們是瞳子髎、聽會、上關、竅陰、完骨、陽白、(頭)臨泣、承靈、風池、肩井、日月、京門、帶脈、維道、環跳、風市、膝陽關、陽陵泉、外丘、光明、陽輔、懸鐘(絕骨)、丘墟、足臨泣、俠溪、足竅陰。
(十二)足厥陰肝經常用穴位
肝經共有穴位14個,其中常用的有11個: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曲泉、陰包、急脈、章門、期門。
(十三)督脈常用穴位
督脈共有28個穴位,常用的僅有9個,它們是長強、命門、至陽、大椎、風府、后頂、百會、上星、人中(水溝)。
(十四)任脈常用穴位
任脈共有24個穴位,常用的有14個,它們是會陰、中極、關元、氣海、陰交、神闕(臍中)、下脘、中脘、上脘、巨闕、鳩尾、膻中、天突、承漿。
(十五)經外奇穴
四神聰、印堂、太陽、鼻通、耳尖、安眠(頭)、子宮、定喘、八華、胰俞、腰眼、十七椎下、華佗夾脊、十宣、四縫、八邪、落枕、腰痛、二白、扭傷穴、尺橈、失眠(足底)、內踝尖、外踝尖、闌尾點、膽囊點、百蟲窩。以上27個經外奇穴在砭術的診斷和調理中常常用到,并且往往有奇效。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術 腧穴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