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圖左側半皮膚上標示了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和督脈的外行徑路以及與各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相連的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此外,并選標了一些經外奇穴和新穴。
右側皮膚、皮下筋膜切除,顯示腰、背部之深筋膜和主要的皮神經、皮靜脈。
圖注
1.頸神經后支 3.胸神經外側皮支 5.骶神經后支 7.髂腹下神經外側皮支
2.胸神經后支 4.腰神經后支 6.臀上皮神經 8.臀下皮神經
?附?軀干部常用穴
大椎(督脈,見圖二,五,十七砭石,十八,三十二,三十三)
位置:第七頸椎和NO.I胸椎棘突之間。如第七頸椎棘突不明顯,可讓患者轉動頸部,較下一個能動的棘突即第七頸椎棘突,約與肩相平。
針法:俯首,雙手托腮取穴,直刺8分~1.5寸。進針宜慢,勿刺過深。針感酸、脹,向背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3~7炷,艾條灸20分鐘左右。
局部層次解剖結構:皮下有第八頸神經和NO.I胸神經后支;深部有棘上韌帶、棘突間韌帶、黃韌帶;再深則進入椎管,有脊髓被膜和脊髓。切勿刺入椎管,嚴防刺傷脊髓。
主治:發熱,痢疾,支氣管炎,哮喘,神經衰弱,大腦發育不全,截癱,小兒麻痹后遺癥,精神病,項強。有整體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
心俞(膀胱經,見圖二,三十二,三十三)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針法: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5分~1寸,直刺3~5分。針感酸、脹。
灸法:艾炷灸3~5炷,艾條灸10分鐘左右。
局部層次解剖結構:皮下有第五胸神經后支,深部層次和針刺注意事項同肺俞穴。
主治:心臟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神經衰弱,癲癇,失眠,胸脅痛,產婦乳汁不足。
肝俞(膀胱經,見圖二,三十二,三十三)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針法: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5分~1寸,直刺3~5分。針感酸、脹。
灸法:艾炷灸3~5炷,艾條灸10分鐘左右。
局部層次解剖結構:皮下有第九胸神經后支;深部為背闊肌、下后鋸肌和骶棘肌。如再深刺則易穿過胸后壁而進入胸膜腔,故針刺不宜過深,以免產生氣胸。
主治:肝膽疾病,胃病,眼疾,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腎俞(膀胱經,見圖二,三十二,三十三)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針法:直刺1~3寸。針感酸、脹,有時向臀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3~5炷,艾條灸10分鐘左右。
局部層次解剖結構:皮下有腰神經后支,深部為腰背筋膜、骶棘肌、腰神經和腰動脈分支;再深則穿腰大肌而入腹腔(腹膜后間隙),貼腹后壁有胰、十二指腸、下腔靜脈等器官,故不可深刺,以免刺傷這些結構。
主治:頭暈,耳鳴,耳聾,神經衰弱,腎疾病,輸尿管結石,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過多,遺尿,尿潴留,高血壓,腰痛,下肢癱瘓。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軀干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