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 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癢砭石,膽道蛔蟲癥。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嗅覺減退、面神經麻痹或痙攣、膽道蛔蟲等。配印堂、合谷主治急慢性鼻炎;配四白、地倉調理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配陽陵泉、丘墟主治膽道蛔蟲癥。
刺灸法:略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別名:沖陽穴。
穴義:接收陽明胃經的五谷濁氣并向胃經輸送大腸經的清陽之氣。
名解: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氣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2、沖陽穴。沖,直上也。陽,陽氣也。沖陽穴名意指大腸經陽氣由本穴上沖并交于陽明胃經。本穴為大腸經諸穴的較高穴位,大腸經循經上行的陽氣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與陽明胃經的氣血物質所處層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陽氣向上直沖交于陽明胃經,故名。
3、手足陽明之會。理同迎香、沖陽之名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大腸經上行的陽氣在此交于胃經,而胃經的下行濁氣則在此交于大腸經。
功能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交換大腸經與胃經的天部之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迎香穴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