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社 王敬
一、砭石療法是中國較古老的治病方法
大約在舊石器時代,中國的古人就已經會用砭石治病了。《山海經?東山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朝羅泌《路史》載原始社會酋長太昊伏羲氏“嘗草制砭,以治民疾”。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古書中,常有砭石的記載。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中就有“美疢不如惡石”的記載。漢代服虔注曰:“石砭石,砭石也”。
二、砭石療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與針刺療法相同乃歷史之誤
直到西漢還有有關砭石即其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的記載,可到了東漢以后,史書、醫籍已罕有砭石術的記載了。醫家、學者對砭石范疇的認識已很狹隘,對其注解亦充滿了推斷與臆測,認為砭石即石針者占多數。相關論述見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記載:“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注之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針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實一也。古來未能鑄鐵,故用石為針”。又有唐朝王冰注曰:“古者以砭石為針,故不舉九針,但言砭石爾”。唐代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云:“醫經者……用度箴石湯火所施”。又言:“石,謂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以上是將砭石解釋為石針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他們大多認為砭石即石針,其后被金屬針代替而不復存在,這種“其術(砭石)已絕矣”的觀點一直影響到近代社會。如中華民國中醫名家謝利恒先生編撰近代中醫藥辭書《中國醫學大辭典》將砭石解釋為“石鋒之可代針刺者”。l995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新編針灸大辭典》將砭石解釋為“用以砭刺患部治療(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各種疼痛和排膿、放血等”的工具。盡管此類言論頗多,在整個學術界也占有主導地位,但是這種認識仍然存在狹隘、模糊的一面,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三、砭石療法是一種有別于針刺療法的獨特外治法
1.文獻引證 砭石與針刺本來就是兩種療法,且來源、適應癥均不同。《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故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風,……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螨者,亦從北方來。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硚。故導引按硚者,亦從中央出也。”“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上述論述把砭石與微針(九針)及藥、灸、導引的來源、功用、區分說得如此清楚,還進一步強調高明的醫生(圣人)高明之處就在于能掌握以上不同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病情而靈活運用(砭石、毒藥、灸焫、微針與導引按硚)。而且《黃帝內經》還特意強調“毒藥(指藥物)”是內治法,砭石、灸焫、微針(九針)是外治法。正如《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說:“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也”。
在論述針刺療法的名著《靈樞》開篇《靈樞?九針十二原NO.I》篇中詳細介紹了九種針具的名稱、手法等內容,將微針(九針)與毒藥、砭石區分得非常清楚,明確地的說明微針(九針)與毒藥、砭石是不同的療法。“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調其血氣”,宋代沈括《良方?自序》中曰:“古之治疾者,……或藥、或火、或刺、或砭、或湯、或液。”。不僅如此,《黃帝內經》還有一段精彩對話,論述雖治同一種病,但因其病機不同而選擇針刺與砭石也不相同。《素問?病能論》曰:“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砭石提及在《黃帝內經》等典籍中多有記載。如《靈樞?玉版》曰:“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靈樞?癰疽第八十一》中提到:“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踈砭之”;“發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發于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馬王堆漢墓《帛書》中言:“以碧(砭)啟脈”。《管子?法法》中言:“座睢(疽)之砭石”。《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中言:“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則煩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寸半砭石彈之。”
在西漢前后的古籍中常將微針與砭石療法并列相提,這不僅說明當時微針與砭石是非常常用的治療方法,還說明當時針刺與砭石療法常配合使用。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曰:“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曰:“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治虢國太子病時“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扁鵲在診斷齊恒侯病時說:“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
針石相提并論與現代針灸相提并論一樣。但如果現今有人因為針灸相提并論就說針即是灸,灸即是針,那將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2. 考古引證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砭石的形狀不是單一的,其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既可刺血、排膿,也可割切、按摩、熱熨,因其形狀不一,其作用亦可異。如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多旗頭道洼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枚砭石,長4.5cm,一端扁平呈半圓形刀狀,可用于切開癰腫,另一端呈錐狀,可用作針刺,中間的把柄為四棱形。河南新鄭縣韓城遺址也出土過一枚砭石,一端卵圓,可用于按摩(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另一端呈三棱形,可用以放血,似是“圓針”和“鋒針”兩種針具的結合體。四川出土的砭具后端呈手柄狀,便于手持,前端尖銳,頭部圓滑,能對人體皮肌和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進行刮、按、點等手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2003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了一篇名為《罕見的收藏》的文章,其中記載的一枚被專家稱為“典型針砭”的砭石與現代刮痧板非常相似。
四、刮痧(相關鏈接:《刮痧的方法有哪些》)療法是砭石療法在當今的主要存在形式
砭石與刮痧的關系有點像金庸小說中華山劍中氣宗與劍宗的關系一樣,一體兩支。
砭石療法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列為五大療法(砭石、毒藥、灸焫、微針與導引按硚)之一,其他四種療法經過滄海桑田流傳至今,惟獨砭石療法到東漢以后就難以找到確切的發展軌跡,以致針石混淆,到了唐代甚至有人認為“其術絕矣”。
砭石療法未能像藥、灸、針、導引那樣得到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是不爭的事實,也頗令人感到遺憾。砭石形狀各異,從文獻記載和砭石的構造分析,砭石的功能涵蓋刺血、放血、排膿、按摩、熱熨、點穴、刮拭等諸多方面。《黃帝內經》以后,砭石療法并沒有絕跡,而是以多種形態在民間流傳,如以石材、木材等為原材料配合或替代手進行按摩。在余朋千主編的《中醫非藥物療法》中記載有四川名中醫郭氏的“砭木療法”,其工具有十字架式、槌式、棒式、蛋式、滾筒式、梳式、斧式等,手法也有按法、摩法、滾法、擦法、擊法、梳法、撥法、揉法、搓法、點法、振法、抹法等,郭氏稱其砭木療法具有綜合按摩與針刺療法結合的優勢。如今,在桑拿按摩院中還能發現砭石熱熨法另一種存在形式——以小粒麥飯石1Kg裝入一布袋中,經微波爐加熱后置于賓客的腰部、腹部、膝關節等處進行熱熨。
在中國民間,流傳較廣、群眾較能接受的保健(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方法應該就要數從古代砭石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刮痧療法了。長期以來,古代刮痧療法在民間薪火相傳,沿用不衰。我國古代,刮痧工具五花八門,有木制、竹制者,亦有用湯匙、碗邊、銅錢、貝殼等替代品進行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的。該法主要用于治療痧病及中暑、感冒、腹瀉等病癥。發展到現代,刮痧療法主要用水牛角和玉石為原材料制成形狀各異的刮痧板(相關鏈接:《泗濱砭石刮痧板》),治療病種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中暑、感冒等小毛病,刮痧的適用范圍已經拓展到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男科、傷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腫瘤科的400余種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療效非常顯著。筆者十余年來從事刮痧之研究與教學、治療,深感源于《黃帝內經》砭石刮痧療法的高深與奇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用針石治虢國太子,并使其“起死回生”的故事并非虛構。只有學習了砭石及刮痧療法之精華才能體會其中神妙。 以上主要內容發表于(砭石與針刺是一回事嗎?《中國中醫藥報》2005年1月10日7版)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砭石 刮痧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