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在針灸教科書上統稱腧穴。人體穴位的由來之久,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五千年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砭石(較早的針具)在人體的某一個部位以痛為輸按壓來減輕和消除傷痛。這樣反復多次,逐漸認識到人體的某些部位具有治療(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的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這是“以痛為輸”階段。此時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部位砭石,也沒有穴位名稱。隨著人們的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對體表的“砭灸處”及其作用逐漸深入了解,才確定了位置,明確了治療作用,并賦予一定名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穴位(腧穴)。[擴展閱讀:人體各部位的砭石刮拭方法]
人體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針灸防治疾病的刺激點。古代醫家稱穴位是“砭灸處”“節”“會”“骨孔”“氣穴”等名稱。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這為后世穴位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到了清代《針灸逢源》一書,將歷代醫家書中記載的十四經經穴數目361個。現在我國使用的國家經穴部位仍沿用此361個,并將近幾十年來的經外穴位選定48個。這也是目前全國統一使用的經穴標準。
在《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人體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人體穴位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