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以腹部疼痛為主癥,可分別表現為全腹痛、臍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病因病機】
外感時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及素體陽虛等,均可導致氣機阻滯、脈絡痹阻或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失養而發生腹痛。
腹中有肝、膽、脾、腎、大小腸、膀胱等臟腑砭石,并為足三陰、足少陽、手足陽明經、沖、任、帶脈循行之處。寒凝、食積、氣滯、血瘀均為病因。病理性質不外寒、熱、虛、實。邪氣郁滯,經脈痹阻,不通則痛。
【診斷】
凡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疼痛為主要表現者,即為腹痛。內科腹痛常先發熱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劇,痛無定處,壓痛不顯。
做血常規檢驗有利于鑒別診斷。血常規中白細胞總數增高,分類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提示有感染存在,血、尿淀粉酶檢查升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電子腸鏡、腹腔鏡,B超、腹部X線平片、腹部透視、全消化道鋇餐等均有助于明確病變部位和性質。
【辨證】
1.飲食停滯
暴飲暴食后脘腹脹痛,拒按、噯腐吞酸、惡食、得吐瀉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
2.寒邪內阻
多因感寒飲冷突發腹部拘急劇痛,得溫痛減,遇寒更甚,舌苔白,脈沉緊。
3.脾陽不振
腹痛隱隱,時作時止,喜按喜溫,食生冷或饑餓、勞累后加重,進食及休息后痛減,舌淡,苔薄,脈沉細。
【砭石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溫經散寒,消積化滯,振陽健脾,活絡止痛。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a.腹部神闕與雙天樞連線橫擦;
b.腹部關元與雙水道連線橫擦;
c.氣海穴指振法;
d.足三里、豐隆、公孫、蠡溝、大鐘點壓;
e.下脘守法;
f.下肢內側足太陰經、足厥陰經砭震振法。
3.加減
寒凝加背部腎俞、八髎熨法;陽虛加命門守法;食積加中脘振法。
4.方義
神闕、關元、天樞、水道為腹部局部取穴,疏通手足陰陽多條經脈;氣海穴理氣止痛,足三里主治肚腹疾患、豐隆為足陽明絡脈,公孫是足太陰絡脈,蠡溝是足厥陰絡脈,大鐘是足少陰絡脈,諸絡共治表里,寬腹止痛;下脘為任脈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守以驅邪扶正止痛;足太陰經與足厥陰經振通可疏肝健脾以止腹痛。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腹痛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