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圖顯示周圍神經節段性和分布區域(前面)的模式圖。
右側半用不同顏色(相關鏈接:《砭石的顏色》)標示了頭、頸、胸、腹和上、下肢各部周圍神經的節段性分布。
左側半用不同顏色標示了頭、頸、胸、腹和上、下肢各部周圍神經的分布區域。
圖注
1.眼神經 11.前臂內側皮神經 17.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25.閉孔神經皮支
2.上頜神經 12.橈神經淺支 18.肋間神經前皮支 26.腓腸外側皮神經
3.下頜神經 13.正中神經掌皮支 19.髂腹下神經 27.隱神經
4.耳大神經 14.尺神經掌皮支 20.髂腹下神經外側皮支 28.腓腸內側皮神經
5.枕小神經 15.指掌側總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分支) 29.腓腸神經
6.鎖骨上神經 21.股外側皮神經 30.腓淺神經
7.臂外側皮神經 22.生殖股神經(股支) 31.腓深神經
8.臂內側皮神經 16.指掌側總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分支) 23.髂腹股溝神經及生殖股神經(生殖支)
9.臂后皮神經
10.前臂外側皮神經 24.股前皮神經
?附?植物性神經的解剖學知識(二)
如上述,節前纖維經白交通支進入交感干,此后有兩種情況:
一、節前纖維在交感干神經節內換神經原,節后纖維離開交感干后,分布情況可有三種。
1.節后纖維離開交感干后又回到脊神經內,由交感干至脊神經的此段纖維稱灰交通支?;医煌ㄖЧ?1對砭石,隨脊神經分布于軀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等。
2.節后纖維離開交感干后與迷走神經纖維(副交感性)共同形成神經叢,如心叢、肺叢、咽叢等,由叢發出分支至心、支氣管、肺和咽等。
3.節后纖維出交感干后附于附近動脈周圍形成叢,叢的名稱按動脈而定,如頸內動脈叢、鎖骨下動脈叢、胸主動脈叢、腹腔叢、腹主動脈叢及髂叢等等。各叢隨動脈及其分支而分布。其中腹主動脈叢尚接受來自腹腔叢的纖維,向下延續至第五腰椎體前面的部分稱上腹下叢,向下入盆腔,分為左、右下腹下叢,分別參加左、右盆叢。
二、節前纖維在交感干神經節內不換神經原 由第6~9胸交感干神經節出來的節前纖維,合并成內臟大神經;由第10~11胸交感干神經節出來的節前纖維合成內臟小神經。兩側的內臟大、小神經穿過膈進入腹腔,參加腹腔叢,腹腔叢尚有右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參加。此叢圍繞于腹腔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根部,叢內有一對腹腔神經節,內臟大、小神經的纖維主要在此節內換神經原,其節后纖維與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纖維一同隨腹腔動脈、腸系膜上、下動脈、精索內動脈、腎上腺動脈及腎動脈等的分支分布于相應的臟器。
副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根據其低級中樞所在的部位不同,可分為顱部和骶部。
顱部 顱部副交感中樞主要位于中腦和延髓內。
1.中腦內的副交感中樞即動眼神經副交感核。由核發出的纖維隨動眼神經入眶,在睫狀神經節內換神經原,節后纖維主要支配瞳孔括約肌。
2.延髓內的副交感中樞,主要是迷走神經背核,由該核發出的纖維隨迷走神經而行走,與交感神經纖維構成許多神經叢,在器官附近或器官壁內的神經節內換神經原,節后纖維支配心、肺、食管、胃、腸(結腸左曲以前)、肝、胰、脾、腎和腎上腺皮質等。
骶部 骶部副交感中樞位于脊髓第2~4骶節內,發出纖維隨第2~4骶神經出骶前孔。副交感神經離開骶神經,構成盆內臟神經,與交感神經的下腹下叢共同組成左、右盆叢。盆內臟神經的纖維在叢內的神經節或器官壁內的神經節內換神經原,節后纖維支配盆腔臟器、陰莖(陰蒂)海綿體、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等器官。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周圍神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