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機:
在五旬以上之人多腎氣不足,血氣漸虧砭石,加之長期勞累,又因肩部露臥受涼,寒凝筋膜或風寒濕邪侵襲,勞損為外因,血氣虛弱,血不榮筋為內因,少數患者可因外傷而誘發,如肱骨外踝骨折,肩關節脫位,上肢骨折若固定時間太長或在固定期間不注意肩關節功能鍛煉,亦可發生。
二、臨床表現:
1、有肩部疼痛,不能臥于患側,可多見于肱二頭肌腱溝部,三角肌前后緣,或岡上肌附著點等,不同程度的壓痛。
2、活動受限,局部活動逐漸受限,包括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尤其上臂外展,上舉及過度內旋手背觸腰背時明顯,嚴重患者穿衣梳頭、洗澡等活動均出現障礙。日久,肩部活動幾乎完全喪失而成“凍結狀”。
3、肌肉萎縮,在病程久者出現病疾,被動肩部肌肉普遍萎縮,三角肌尤為明顯。
三、診斷要點:
如無外傷史患者,初期肩部周圍微有疼痛,常不引起注意,1—2周后疼痛漸增,肩關節外展、外旋功能開始受限,因外傷而誘發者,外傷后肩關節外展功能遲遲不能恢復,且肩周疼持續不愈,甚至轉而加重。
探察肩部并無腫脹,肩前、后、外側均可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被動繼續外展時,肩部隨之高聳。此時一手固定住肩胛下角,一手將患肩繼續外展時,可感到肩胛骨隨之向外上轉動,說明肩關節已有粘連。重型患者肩臂肌肉萎縮,尤以三角肌為明顯,疼痛較重,夜間尤甚,外展及內旋、外旋均有嚴重限制,病程一般在一年以內,較長者可達2—3年。部分肩關節患者可自行痊愈,但時間較長,痛苦較大,功能恢復不全,積極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可縮短病程,加速痊愈。
四、砭石調理:
患者正坐,術者用右手的拇、食、中指對握三角肌束,作牽引以放松上肢肌筋,一般隔日砭石調理一次連續2—3月。
1、溫經散寒、扶陽通絡: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泗濱浮石(泗濱砭石)的砭板側緣的物性;極遠紅外線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于肩部產生的熱效應以溫經散寒,扶陽通絡,施從頸部斜方肌向岡上肌的肩部三角肌前側后順肌纖維走行,施刮法,3—5刮法。
2、緩拘疏筋手法:將患者肘平放置術者膝上托平肩關節,右手握砭搟錐施搟滾法按上述程序從上向下,從前向后搟(滾)3—5次,以緩解肌肉拘急。
3、解痙手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如找到肌束拘急條索狀物或肌肉痙攣,可用復式砭板的角從條索狀物兩頭輕緩揉彈撥。彈撥時患者可感到劇痛,隨著彈撥可緩解痙攣肌肉,可使疼痛逐漸痛減輕,加大彈撥力度。
4、理筋法:用復式砭板。由上到下施加壓的推法,仍按上述順序施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技法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
5、分筋法:如發現由于肌膜損傷導致筋膜與肩關節囊粘連者,采用復式砭板尾角或拳式砭具指部在粘連的筋膜間作左右剝離的分筋法。
作砭石在彈撥和分筋時,患者在實施手法可引起劇烈疼痛,因此施手法以較柔和砭術技法,以患者耐受為度。施各種技法時術者手握患肢較好被動,做上肢肩部的外展,前屈后伸,上舉后旋等動作相配合,以提高砭石技法的療效。
五、肩關節功能運動:
調理后鼓勵患者回家堅持肩關節做外展后伸后旋前旋動作。由于鍛煉時會引起患者疼痛,因此須消除患者疑慮,說明鍛煉肩關節的活動的重要性,每日多鍛煉,如用患肢梳理頭發或觸摸健側耳輪和爬墻。調理后肩關節動作越多,肩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肩周炎 砭石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