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起于內眼角(睛明),向上行于額部(攢竹),距正中線1.5寸向后行,與督脈在百會相交。
它的NO.I條支脈: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干從頭頂入頭內絡于腦,復出項部天柱穴處砭石,分成兩支下行。其中的一支夾脊旁1.5寸,沿著肩胛部內側下行,與督脈并行,并在大椎穴與諸陽經相交會,十二背俞穴全在這條線上,這一支在第二腰椎旁的腎俞處,分支進入體內絡于腎,隸屬于膀胱。而夾脊旁的分支繼續下行,通過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進入腘窩中(委中)。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示意圖
背部另一支脈:出天柱從肩胛內側緣下行,距正中線3寸,經過髖關節部與足少陽膽經交會于環跳穴,向下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與前一分支會合于腘窩中委中穴——由此向下經過腓腸肌中部(承山),出于外踝后方與跟腱之間(昆侖),沿第五跖骨粗隆(申脈),到達小趾的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足太陽膀胱經的主要病候是:頭疼,項背腰臀以及大腿后部至足小趾的疼痛,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瘧疾,癲狂,小便不通,遺尿,面頰腫,咽喉腫痛等。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的主治病癥是:頭、項、目、背、腰及下肢部病癥(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以及神志病。背部NO.I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癥。
膀胱經共有67個穴位: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lǚ)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huāng)俞、神堂、譩譆(yìxǐ)、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膀胱經循行線路長,與各臟腑及其他各經聯系密切,其主治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亦較廣泛。本經腧穴具有補益肝腎、益氣溫陽、清熱解毒止痛、通經活絡、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脾胃、寧心安神等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主治心肺、肝膽脾胃、腎與膀胱、大小腸、子宮等各臟腑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頭痛、目痛、眩暈、眉棱骨痛、鼻塞等頭面疾病以及腰脊強痛、脊強反折、筋急、轉筋、痔瘡等病癥。
(1)睛明(BLl)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主治】①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視物不明、目眩、目翳、夜盲、色盲、近視。②腰腿痛。
(2)攢竹(BL2)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主治】①頭痛、眉棱骨痛。②口眼歪斜、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眼瞼下垂。
(3)天柱(BL10)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后發際凹陷中,約當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
【主治】①頭痛、項強、肩背痛。②發熱。③癲狂癇。
(4)大杼(BL11) 八會穴——骨會
【定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項強、肩背痛。②咳嗽、發熱。
(5)風門(BL12) 交會穴——督脈、足太陽之會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傷風咳嗽、發熱頭痛。②項強、胸背痛。
(6)肺俞(BL13) 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胸滿、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②背痛。
(7)厥陰俞(BL14) 心包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
(8)心俞(BL15) 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心痛、驚悸、吐血。②咳嗽、盜汗。③失眠、健忘、癲狂癇。
(9)膈俞(BL17) 八會穴——血會
【定位】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嘔吐、呃逆。②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10)肝俞(Bl18) 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脅痛、黃疸、吐血。②目赤、目眩、雀目。③癲狂癇。④背痛。
(11)膽俞(Bl19) 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黃疸、脅痛、嘔吐、食不化、口苦。
(12)脾俞(Bl20) 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水腫。②便血。③背痛。
砭石有效治療(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腹脹、脾胃不和
1、砭石扣法:用砭砧輕叩患者膀胱經約3分鐘
2、砭石刺法:用砭錐輕刺患者的心俞、肺俞、著重脾、胃俞,三焦俞、大腸俞、腎俞及三陰交、陰陵泉。
3、砭石刮法:用砭石刮痧板刮膀胱經及任脈的中脘、關元。
(13)胃俞(Bl21) 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胃脘痛、腹脹、腸鳴、嘔吐。②胸脅痛
(14)三焦俞(Bl22) 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完谷不化、腸鳴、胸脅痛。
(15)腎俞(Bl23) 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②遺尿、小便不利。③耳鳴、耳聾。④腰痛。
(16)氣海俞(Bl24) 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痛、痛經、腸鳴、痔疾。
(17)大腸俞(Bl25) 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腰痛。②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秘。
用砭石按摩治療腰痛:
1、砭石溫法:將砭石用溫水加熱后,置于關元穴處,反復問10分鐘。
2、砭石擦法:用砭石刮痧板(相關鏈接:《泗濱砭石刮痧板》)刮擦5分鐘。
(18)關元俞(Bl26)
【定位】在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泄瀉、小便不利、遺尿、消渴、腰痛。
(19)小腸俞(Bl27) 小腸背俞穴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遺精、遺尿、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腰腿痛。
(20)膀胱俞(Bl28) 背俞穴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泄瀉、便秘。③腰骶疼痛。
便秘砭石實用療法:
(一)砭石按法、揉法:用砭石器具尖端在中脘、天樞、大橫等穴位按揉,每穴1分鐘。
(二)砭石摩法:用砭石器具平面以順時針方向摩腹5分鐘。
(三)砭石點法、按法:用砭石點按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八髎、長強等穴。
更多請參考《砭石幫您擺脫便秘煩惱》
(21)次髎(Bl32)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下方,正對第2骶后孔處。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②遺精、疝氣、遺尿。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22)承扶(Bl36)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23)殷門(Bl37)
【定位】在大腿后面,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
(24)委中(Bl40)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主治】①腰痛、背痛、下肢痿痹——“腰背委中求”。②腹痛、吐瀉。③小便不利、遺尿。④丹毒。
(25)志室(Bl52)
【定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水腫。②腰脊強痛。
(26)秩邊(Bl54)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陰痛。③痔疾、便秘。
現代應用:坐骨神經痛、截癱、膀胱炎、睪丸炎。
坐骨神經痛砭石療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具體手法請參考《泗濱砭石操作手法》
1、砭石溫法:用加熱的砭石板在患者疼痛部位做溫法30分鐘。
2、用砭石板在患者腰部、臀部及下肢做推法、揉法、按壓共15分鐘。相關內容推薦閱讀《砭石調理坐骨神經痛見成效》
(27)承山(Bl57)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腳氣。
(28)飛揚(Bl58)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瘺、癲狂。
(29)昆侖(Bl60) 經穴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②腰骶疼痛、腳跟腫痛。③癲癇。④難產。
(30)申脈(Bl62) 八脈交會穴——通陽蹻脈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頭痛、眩暈、目赤痛。②癲狂、癇證日發、失眠。③腰腿酸痛。
(31)至陰(Bl67) 井穴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難產、胞衣不下。②頭痛、目痛、鼻塞、鼻衄。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足太陽膀胱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