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對人體的認識
中醫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傳統醫學中較具系統性,而且是應用較廣泛的醫學。中醫的特點是從整體認識宇宙和人體,認為“人”是天地之氣和四時(四季)陰陽變化的產物。《黃帝內經》中記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即說明了天(自然)與人的相應關系。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體內以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六腑(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為核心。分別聯系著五官(耳、眼、口、鼻、舌),五體(筋、骨、脈、肌、皮)。而且臟與臟、臟與腑之間又密切聯系,形成陰陽相配,表里相合的關系(臺灣版書籍稱為夫妻配偶關系)。臟腑還與五行相配,如心與小腸相表里屬火,脾與胃相表里屬土,腎與膀胱相表里屬水,肝與膽相表里屬木,心包與三焦相表里屬火。
人體以五臟為核心,在五臟之間“心”就如同宮廷中的君主,較為重要,在五行屬火。肺如宰相,調節輔佐君主,在五行屬金。肝如將軍,五行屬木。脾如后勤部長,五行屬土,是后天之本。腎主藏精屬水是先天之本。
在臟腑與五體(筋、脈、肉、皮、骨)和五官(目、耳、口、鼻、舌);相表里臟腑之間,五臟之間都有相聯系的通道。人體中還有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稱為奇恒之腑,也與五臟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這些聯系都是由體內的復雜的網絡系統完成的。這個網絡系統,給各臟腑器官,組織運送必要的營養物質,即“氣”和“血”。并且調節各臟腑器官組織之間的平衡;防御各種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還負責管理人體的發育成長。這個網絡系統就是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系統。所以經絡系統就是人體當中除五臟系統之外的第二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中醫特有的認識,也是針灸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疾病的基礎,而中醫的第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是氣、血、津、液。
二、經絡理論
傳統的經絡理論以《靈樞》中記述的較為詳細。經絡在身體內部直接聯系著臟和腑;聯系著耳、‘目、口、鼻、舌和前后二陰。在外聯系著肌肉和皮膚。每一條經脈都是運行氣血的較粗大的管道,尤如城市的粗大上下水道,位于體內深處,一般看不見。這種運行氣血的主干即是二十四條正經(十二經脈)和九條奇經(奇經八脈)。屬于第二級的主要分支是十五大絡(稱十五絡脈),共28條,猶如二級較粗的管道。其特點是在表淺部位如四支前部聯絡相表里的兩條經脈。
屬于第三級的分支是從十五大絡分出的無數的細小分支,它們分布在每一個臟腑,器官和組織的內外,還分布在肌肉皮膚之中,稱為孫絡。古籍中稱為三百六十五絡。實際上是數也數不清的遍布全身內外的網絡系統。經脈、絡脈把全身各部分聯絡成一個整體。在皮膚和黏膜上,肉眼可見的細小絡脈稱為浮絡,刺之出血的稱為血絡。
中醫對人體經絡的認識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有的傳統醫學也有類似的認識,但都遠不如中國經絡理論這樣系統和完整,指導意義這樣大。這是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及東方哲學的博大精深,密不可分的。
三、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一)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分出一條絡脈加上脾之大絡(大包)總稱十五絡,或十五別絡。十五絡脈的十二正經絡脈由四肢肘膝關節以下,腕踩關節附近的本經絡穴分出,均走向相表里的經脈,加強了表里兩經的外部聯系。例如肺經的絡脈名為列缺,從腕后分出走到食指,聯絡大腸經,另有分支隨本經走行到手大魚際,從而還加大了氣血灌注的范圍。
絡脈的分出點即是絡穴,絡穴一穴聯兩經所以臨床應用非常廣泛。
任脈的別絡名鳩尾(尾翳),散布于腹部;督脈的別絡從尾骨下的長強穴分出經背部向上散布于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脅部。分別溝通了腹部經氣。背部經氣和側胸部經氣。絡脈有無數的分支,無法數清稱為365絡即孫絡和浮絡,刺之出血的又稱為血絡.它們遍布全身內外每一個臟腑器官。是砭石刮痧(相關鏈接:《刮痧的方法有哪些》)的重要基礎。
(二)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是經絡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別與絡脈都從經脈分出,它們的區別在于經別深入于體腔.加強了表里經臟腑之間的內在聯系。經別全部向心走行,’在循行中還加強了臟腑與心的聯系。經別淺出頭面,從而加強了陰經經脈同頭面部的聯系,擴大了腧穴的應用范圍,手足三陰經經穴之所以能調理頭面部的疾患是與經別的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分不開的。如偏正頭痛可取大淵,列缺;牙痛,喉病可取太溪,照海等。
(三)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簡單說即是沿經脈外行線走行的肌肉和肌腱,所以十二經筋的分布與十二經脈的體表通路相一致。其特點是全部起始于四肢指趾的未端,全部向心走行,遇關節則結聚(即附著于骨骼上),不入內臟,體腔則成膜成片,如膈肌。足三陽經筋起于趾端,結于頭面部鼻旁)。足三陰經筋起于趾端,結于陰器(腹部),手三陽經筋起于指端,結于角部(頭部)。手 三陰經筋起于指端結于賁(膈肌)。
經筋的作用主要是聯綴約束骨骼,完成關節運動和保護的功能。《素問?瘺論》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即是這個意思.另外足厥陰肝經經筋還連結于陰器(生殖器),與陽痿病有關.由于寒,熱,風,濕等邪氣的侵襲,以及跌打損傷等原因,經筋的病癥主要是疼痛,麻痹,腫脹,萎縮和運動功能失常。如面癱,肩不舉,膝肘不可以屈伸,閃腰,岔氣等.還包括因閃挫傷引起的肌腱或韌帶損傷中醫稱為傷筋病。
(四)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部滿絡脈的所在。實際十二皮部即是按十二經脈的外行線為依據,將全身皮膚劃分為十二個區域稱十二皮部。它位于體表,對機體有保護的作用,同時還能通過局部的顏色(相關鏈接:《砭石的顏色》),溫度,電的變化反映出臟腑,經絡的病變。反之,通過針灸皮部上的腧穴,亦可以調整臟腑的功能,調理各種疾病。臨床上按摩,拔罐,外敷等均是通過皮部調理疾病。
四、根結與氣街
古代先賢不僅發現了經絡系統,而且還發現在四肢末端的經脈起(止)穴,或是肘膝腕踝以下的經穴應用極廣泛,普遍具有特殊顯著的調理作用。營衛氣血不僅有十二經脈陰陽相貫、首尾相接、如環無端的運行形式,還有縱向的經絡樹樣分布,據以總結出根結和標本理論。經脈彼此之間還有廣泛的橫向聯系,又創立了四氣街的概念。這些概念對針灸臨床有指導性意義。
《靈樞?根結》云:“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靈樞?衛氣》又云:“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所生……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也。”元代《標幽賦》中更明確地說:“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可知根結標本在針灸診斷調理方面的意義非常大。橫向前后配穴、背俞穴和募穴的應用則證明了氣街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所以學習根結標本氣街理論極為重要。
(一)根結的內容
根結和標本同出于《靈樞》,都是突出強調四肢末端(段)與頭面五官和胸腹內五臟六腑的聯系,均是查外而知內,是整體診斷的一部分。對此現象王玉川教授稱之為經絡樹流注形式。
“氣街”內容主要見于《靈樞?動輸》和《靈樞?衛氣》“四街者氣之徑路也”。如某一經脈因寒邪或其他原因而阻塞不通,則營衛之氣可以通過氣街橫向溝通,暫時改道,即所謂絡絕而徑通,保持體內氣血如環無端還流不息。氣街的部位和結構:氣街位于何處呢?《靈樞?衛氣》指出:“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楊上善認為:“腦為頭氣之街,故頭有氣止百會;膺中肺腑為胸氣之街;脾俞及臍左右沖脈以為腹氣之街”。馬元臺則認為:“五臟六腑在于(胸)腹中,而其腦穴則在于背……在前后左右動脈即足陽明之天樞穴也……氣之行于勝者止之于氣街,此即足陽明經之氣沖穴……及足太陽經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諸穴。”
上述經文和注釋中已明確指出四氣街的部位,點出背俞穴、百會、天樞、中府、氣沖、承山及踝部穴皆為氣街氣之所通所止處,內外相應,可以揣外而知內,從外而調內,從而擴大了氣街的作用。為通過氣街外部所止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診斷五臟六腑疾病,調整內部陰陽氣血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后世氣街的主要應用。
頭氣街部主要是腦和五官,腦為髓海是元神之府。全身的陽經包括手足三陽、陽蹺脈、陽維脈、督脈和陰經中的足厥陰肝經到巔項,手少陰心經系目系,足少腎經挾舌本,脾經散舌下,任脈沖脈至目下,陰維、陰蹺至頭頂。這些眾多的經脈形成了頭氣街的主干。更有十二正經的經別基本上均位于頭項部以上,淺出聯系于相表里的正經。還有部分經脈的絡脈,如足陽明經絡脈豐隆“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督脈絡脈長強從背上頭。細小的孫絡、浮絡不勝其數。在頭部經脈之間、經脈與經別之間、經別與經別之間互相網絡交叉、經氣互相聯系。例如睛明為五脈之會,承泣、神庭、水溝是三脈之會,百會是三陽五會。據統計,在頭部的交會穴有45個,占全身交會穴的41.67%。正是這些經脈與絡脈的縱橫網絡交會,形成了頭氣街的結構。
全身交會穴有52個位于胸腹背,占47.20%。若分而言之,胸氣街和腹氣街的交會穴數僅次于頭氣街。實驗也證實,在胸部和腹部測出的循經感傳路線相對比較寬或比較擴散。
踝部至氣沖穴相對較上肢經脈數、經穴數為多,由絡脈、經別和奇經八脈在下肢經脈間起到重要的連接作用。包括典型的三陰交穴,此部共10個交會穴,占全身交會穴總數的9.26%,明顯多于上肢僅有的2個交會穴,從而形成“脛氣有街”的基礎結構。
筆者認為,“氣街是頭胸腹脛各部的橫向通道,因為經脈本身即是縱向上下通道,無須乎再用它解釋。“絡絕徑通”,徑只能是直捷的橫向的聯系。由此可以很好地理解背俞穴、募穴和局部阿是穴。
五、氣街理論的應用 在病理狀態下,可以通過經絡判斷內臟的疾病。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的疾患可以從經絡縱向和橫向反映于體表相應的原穴、俞穴、募穴或下合穴。筆者在臨床就經常通過檢查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部的局部是否有陷下、條索或壓痛進行疾病診斷。背俞穴診斷的特異性是很強的。有人報道33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手術前背部的壓痛點有89.39%集中在脾胃俞之間,其中53.03%在局部出現條索狀反應物。滑伯仁說:“臟腑腹背氣相通應”,這就是氣街的作用。氣街就猶如橫跨臟腑經絡腑穴的橋梁,使由外知內成為現實。
臨床上砭石刮痧師調理外感及內傷五臟疾患常從背俞穴進行針這類報道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可以初步了解經絡系統的組成是一個表里上下多組織的網絡體系。與人體生理,病理密切相關。實在是關系“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的重要理論。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石 經絡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