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多因盛夏酷暑時節(jié)冒暑勞作,遠行或高溫作業(yè)砭石,或年老體弱在通風不良之處,或因睡眠不足,勞倦過度,飲食減少,正氣虧虛,復盛暑熱、暑濕穢濁之邪,輕者郁于肌表阻遏氣機,重者暑熱熾盛,內陷心包,蒙閉清竅,或耗氣傷津,導致氣陰兩虛甚則兩脫之危候。
【診斷】
起病急,盛夏季節(jié),高熱汗出或無汗,心慌頭暈,煩渴,甚則神昏、抽搐。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高,尿常規(guī)可見蛋白和管型。
【辨證】
1.輕癥
頭暈頭痛,胸悶惡心,心煩,口渴,身熱多汗,疲乏無力,面紅溲赤,舌紅,苔黃,少津,脈洪大為中暑陽證;身涼無汗,肢厥困倦,胸悶氣短,納少便溏,惡心嘔吐,渴不欲飲,面色垢膩,舌淡,苔薄白,脈緩,為中暑陰證。
2.重癥
高熱汗出,或壯熱無汗,煩躁不安,胸悶嘔惡,口唇干燥,甚則猝然昏倒,神志不清,手足抽搐,舌質紅降少津,脈洪數(shù)或脈伏欲絕,若熱盛而氣陰兩傷,而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冷汗自出,汗出如珠,肢厥息促,不省人事,舌絳紅少苔,脈微細欲絕。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yǎng)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yǎng)生欄目)】
1.治則:清瀉暑熱,解暑寧心。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a.百會、大椎、曲澤、內關刮法加點壓;
b.合谷、中沖、足三里點刺。
3.加減
惡心嘔吐加中脘點壓;抽搐加四肢振法;神志不清加照海、絕骨、列缺、后溪點刺;汗出如珠加十宣點刺,勞宮守法。
4.方義
百會、大椎屬督脈經穴,督脈為諸陽之會,可通陽瀉熱;陽明主肌喪,取陽明經原穴合谷疏瀉陽明熱邪;內關為手厥陰經的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功擅清心除煩、寬胸理氣、和胃止嘔;曲澤為手厥陰經合穴,長于清營血之熱而解暑、中沖、足三里緩解暑熱傷中,共奏清熱解暑、瀉火止痙之功。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中暑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wǎng)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wǎng)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wǎng)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jù)。
3、如果您對砭萃網(wǎng)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