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月經來潮前一周至行經期頭痛,影響正常工作和睡眠。
【病因病機】
多由于緊張情緒,工作勞累,過度思慮造成頭部氣滯、血虛或瘀血而導致氣血逆亂、瘀阻腦絡。
【診斷】
前額痛及前頭痛為陽明經證;偏頭痛或兩側頭痛為少陽經證;后頭痛是太陽經證;頭頂痛為厥陰經證。脹痛是氣滯,刺痛是血瘀砭石,悶痛為濕滯或痰濁,空痛為血虛。
【辨證】
氣滯血瘀,氣血虧虛,肝膽有熱,濕滯痰阻。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補益氣血,疏肝清熱,活血祛濕。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a.神門、百會、膻中點壓,太沖、三陰交點刺;
b.大椎及大杼周圍刮法;
c.肩井拍法;
d.頭維、印堂、風池刮法。
3.加減
a.陽明經頭痛加攢竹、魚腰至絲竹空自內向外刮法;
b.少陽經頭痛加角孫、太陽、完骨、頭臨泣、外關點刺;
c.太陽經頭痛加申脈、昆侖點刺,加背部膀胱經刮法;
d.厥陰經頭痛加行間、太溪、涌泉點壓。
4.方義
神門是心經原穴,鎮靜寧神;百會位于頭頂,為督脈入腦之穴,可安神寧志;膻中屬任脈,八會穴之氣會,可理氣機;太沖是肝經原穴,可疏肝解郁養血;三陰交是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交會穴,健脾攝血、補肝益腎,是治婦科疾患要穴。大椎、大杼能使頭部血液循環加速;肩井拍法調理頭痛尤效;頭維、印堂、風池從三個方位疏解頭痛,活血益氣,達到調理目的。然后通過疼痛部位的不同,取相應的經絡、腧穴進行操作。
【醫案舉例】
李小姐 22歲 大學生 2004年8月
經前及行經第1日頭痛2年余,影響聽課。頭痛性質為脹悶痛,病位在頭頂及兩側,有時有刺痛,惡心,目脹,納呆。便干結,舌紅苔少,脈寸滑、關弦、尺弱。
辨證:氣滯血瘀,少陽、闕陰經頭痛。
立法:理氣活血,通經疏絡。
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調理:足厥陰、足少陽經下肢段砭震振法。行間、太溪、太陽、角孫點壓;頭維、百會、風府、大椎刮法。期門及周圍砭球滾法;風市拍法。每次20分鐘,每周2次。調理5次后月經來潮,經前及行經時未發頭痛,且大便通暢。次月繼續調理,后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消除,頭痛癥愈。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經前期頭痛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