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砭石刮痧(相關鏈接:《刮痧的方法有哪些》)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一)癥狀
初起為風熱外襲所致,其臨床表現特點為:咽部疼痛,逐漸加重,吞咽或咳嗽時疼痛加劇,伴發熱重,惡塞輕,頭痛口渴,咽喉疼痛劇烈,可放射至耳部或頸部,吞咽困難,有堵塞感,聲音嘶啞,扁桃體腫脹明顯,或有黃白色膿點,大便秘結,口干喜飲。
(二)調理方法
(1)選穴 大椎、曲池、合谷、天突、翳風、太溪。
放痧:內庭、少商、魚際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合谷:在手背,NO.I、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少商:在手拇指節距指甲角0.1寸(指寸)處。魚際:在手拇指本節(NO.I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NO.I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翳風:在耳垂后,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太溪: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砭石刮拭順序 先重刮頸部大椎,耳后翳風,刮頸前天突,然后刮前臂曲池,刮手部合谷,放痧少商、魚際,較后刮太溪,放痧內庭。
(4)砭石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先刮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后刮頸后翳風穴,用力宜輕容,出痧為度。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 30次。然后刮上肢外側曲池穴和手部合谷穴,重刮,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少商、魚際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人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較后重刮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在內庭穴以同法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放痧。
二、病例
王某,女,26歲。發熱、咽痛4天,吞咽困難、呼吸急促2天。患者自述4天前受涼后出現發熱,自測體溫達39.5℃,于當地醫院靜脈輸注生理鹽水250ml加阿奇霉素O.5g靜脈滴注,但體溫一直沒有下降,并出現吞咽困難、呼吸急促等癥狀。查體:T 40.1℃,R 29次/分,P 112次/分,BP 100/70nmmHg。急性病容,面頰赤紅。咽部檢查見:咽腔充血,雙測扁桃體Ⅱ度腫大,表面見膿性分泌物。頸部、下頜角淋巴結腫大,觸痛。輔助檢查:WBC 3.1×10°/L,PLT 134×10°/L,血糖4.8mmol/L。Cr 68μmol/L,總膽紅素 7.1μmol/L。取大椎、曲池、合谷、天突、翳風、太溪,并放痧內庭、少商、魚際穴,用砭石刮痧板刮拭調理,每日1次。2天后患者體溫開始下降,調理72小時后體溫恢復至37℃,心率86次/分,呼吸16次/分。調理7天,患者癥狀消失,體溫36.5℃,各項體征正常,患者痊愈。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扁桃體炎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