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1、原發性者好發于青年未婚女子;繼發性者多見于已婚或經產婦。常與情志因素有關。
2、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劇痛難忍而昏厥。發生在經期或經行前后而具有周期性。小腹可有觸痛及稍有腹肌緊張,無發熱現象。
3、繼發性痛經者婦科檢查盆腔內可有粘連、腫塊、結節、增厚等改變。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沖任、子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有關,且分虛實。
虛證:不榮則痛,由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痛經。由于氣血不足或是脾胃功能不健運,氣血運行無力,滯而不暢,或肝腎臟腑功能虧損所致的精虧血少,使婦女生理密切關系的沖任二脈失于濡養,造成痛經。
實證:不通則痛,由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痛經。氣滯血淤,經血滯于子宮,或感受寒邪,平時過量吃寒涼生冷食物,使血為寒凝,或是因感受濕熱之邪,濕熱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由于月經前或月經時,氣血下注沖任、子宮,胞脈,造成壅滯,塞而不通,所以會痛。
【辨證】
1、氣血瘀滯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經行不暢,經前胸脅、乳房脹痛,舌質紫暗或有斑點。
2、寒凝胞宮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行量少,色暗有塊,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潤。
3、氣血兩虛證:經期或經凈后,小腹空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面白無華,神倦乏力,舌淡苔薄。
【治則】
治法宜祛淤止痛。氣滯者行氣活血止痛,寒凝者溫經散寒止痛,濕熱者清熱除濕止痛。在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方面,急則治其標,以止其痛;痛止后則治本為主。例如,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痛經,如果治好盆腔炎,痛經自然痊愈。
【處方】
以足太陰經腧穴為主
關元下腹部正中線,三陰交足內踝上3寸,地機小腿內側膝蓋皺折處向下9厘米,十七椎第5腰椎棘突下。
【加減】
寒凝胞宮加水道溫經止痛;氣滯血瘀加合行、太沖、次髎調氣活血;氣血兩虛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氣養血止痛。
【方義】
關元屬任脈。通于胞宮,與足三陰經交會,砭之行氣活血、化淤止痛,溫經散寒、調補沖任;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調理脾、肝、腎;地機為足太陰脾經郄穴,足太陰經循于少腹部,陰經郄穴治血癥,可調血通經止痛,十七椎是調理痛經的經驗效穴。
【補瀉】
寒凝胞宮、氣滯血瘀,瀉法。氣血兩虛者補法。
【砭術手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循經絡皮部:腹部氣海、關元;脊背部肝俞、脾俞、腎俞、胃俞、八髎;下肢部血海、曲泉、三陰交;擦、刮、叩、并點刺。
砭石溫灸器灸或砭射古法藥艾條灸治小腹區氣海、關元、神闕。
以砭砧、砭板、砭椎擦刮叩諸佩穴。或佩帶砭石腰帶橢圓佩于腰腹部。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痛經 砭石 砭石療法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