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綜合征。成年人正常血壓應在140/90mmHg或以下,血壓在160/95mmHg或以上者為高血壓,血壓值介于兩者之間者為臨界性高血壓。高血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高血壓指病因尚未十分明確的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約占高血壓患者的90%。由其它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所致的血壓升高砭石,稱為繼發性高血壓,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應針對原發病,不在本節討論范圍。
高血壓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確。長期精神緊張,缺乏體力勞動,有高血壓家族史,體重超重,飲食含鹽量過高和大量吸煙者,患病率較高,其發病機制包括各種不良刺激導致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與失調,使皮層下血管舒縮中樞形成以血管收縮神經沖動占優勢的興奮灶,引起全身細小動脈痙攣,血壓升高。如果不良刺激不消除,致使細小動脈持續收縮,也就形成恒定的高血壓。細小動脈長時間痙攣導致腎臟缺血可使腎素分泌增多腎素又會使肝臟產生過多的血管緊張素,加重全身細小動脈痙攣,同時還會引起其它的內分泌紊亂,使增高的血壓更穩固。
高血壓持續發展會影響心、腦、腎的功能,使心臟負荷加重,合并腦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病(中風),腎功能受損。出現頭痛、頭暈脹、耳鳴、眼花、健忘、失眠、乏力、心悸等一系列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
二、中醫經絡分析:
高血壓在中醫可歸入“頭痛”“眩暈”范疇。人過中年,元氣漸衰,又加七情六欲不斷,耗損真陰,陰虛陽亢,陽化風動,挾內濕生痰,濕邪上犯頭腦空竅,腦為元神之府,喜清惡濁,風痰循經上擾,神機不寧則出現頭痛、眩暈、心悸等癥狀。
本病涉及臟腑包括心、肝、膽、脾、胃等。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俱屬風木陽經,高血壓風陽上竄與二經關系較密切,此二經經線及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為必取,以下行清泄手法為宜;足三陰(肝、脾、腎)經經氣虛衰,根本不固,才使風陽不受制約,因此在足三陰經穴位施以輕緩補益手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心為神之舍,高血壓常伴心神不寧,因此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少陰心經也應調整。督脈上通于腦,腦受陽邪侵擾,可降督脈經氣,并以調整督脈兩旁足太陽膀胱經相助。
三、調理保健(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法:
1、疏解少陽:以砭鐮后刃部,循項后筋兩側的少陽經通路由上向下緩緩推行,起于兩側風池、翳風之間,向下至肩井、缺盆部位,如此5分鐘。再點按肩井穴及上臂三角肌中點(為手少陽三焦經所過),治上肢外側由上至下循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刮擦以解少陽風氣,點刺外關支溝。下肢揉推風市,陽陵泉向下沿足少陽經(小腿外側)刮擦至足,點按懸鐘、丘墟。偏頭痛者加刺足竅陰穴(足第四跖甲角外側斷)。
2、清督通經:以砭鐮的尾部按壓印堂(兩眉間)、百會、風府,使之有脹感,以砭板由額前向后刮擦,反復施行按揉太陽、率谷、腦空、風池等穴,從上向下推刮后項部,以砭尾尖端沿督脈及兩側膀胱經(夾脊穴)由上至下點按,力度不可過重,反復7-10遍。
3、寧心安神:以砭尾點刺手厥陰心包經曲澤穴(肘窩處)、內關、大陵、勞宮,點揉手少陰心經神門,推擠十指肚。
4、強陰固本:緩緩推按足部太沖、三陰交、太溪、照海穴,緩揉足底涌泉穴,推擠十趾趾腹。
注意:砭石保健調理強調平時預防為主,如在高血壓急性期,仍應在醫院搶救,以免耽誤調理,危及生命。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高血壓 砭石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