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的文獻記載見于馬王堆漢墓《帛書·脈法》:“用砭啟脈者必如是,癰腫有膿,則稱其大小而為之砭。”說明古人是在實施砭術的過程中發現了人體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可見砭術歷史之久遠。《山海經》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砭石,其下多箴石。”;《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黃帝內經》中多處提及砭術,在《靈樞·玉版》中載:“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治宜砭石,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西方者,……其治宜毒藥,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從北方來。南方者,……其治宜微針,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治宜導引按蹺,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從以上記載中不難看出,古人將砭、藥、針、灸、導引按蹺劃分為各成一脈的獨立醫術,共同構筑了完整的中醫體系。而后世一些醫書,針、砭混為一談是錯誤的。《素問·寶命全形論》云:“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說明制作砭具是古代醫家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可見砭術的重要地位。
直接描述砭石產地的古代文獻當屬《山海經》。《山海經·東山經》中記載有兩座山上有砭石“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澤,其中多玉石。”;“又南五百里曰鳧麗之山。其上多玉石,其下多箴石。”從對地理位置的描述來看,泗濱浮石(泗濱砭石)的產地泗水之濱與《山海經》所述的高氏山和鳧麗山的位置相距不遠。史載齊魯大地,公元674、526、494年共有三次大疫。如果這些疫病與“癰瘍”有關,那么恰與《內經》所說“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從東方來”相吻合。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中注釋《素問·血氣形志》篇中“病生于肉,治之以箴石”時也提到:《山海經》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石可以為砭箴。堪以破癰腫者也。”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石 砭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