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脈(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起于鼻孔旁(迎香),向上交鼻根中,交會足太陽膀胱經于晴明,然后向下沿鼻外側瞳孔直下起承泣穴,進人上齒槽中(巨髎)砭石,回出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于頦唇溝與任脈交會于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沿發際至頭維,至額顱中部與督脈交(會神庭)。
足陽明胃經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隸屬于胃,絡于脾。
足陽明胃經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頭正中距任脈4寸下行(氣戶、庫房、屋臀、膺窗、乳中、乳根),到腹部,向下挾臍兩旁2寸(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部(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它的第二條支脈:從胃幽門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與外行線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關節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次趾外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指末端(厲兌)。
它的第三條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距脛骨脊兩橫指(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第四條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主要病候以熱病為主,本經多見目黃,鼻病,鼻衄,咽喉腫痛,牙痛,唇疹,口中異味,口渴,消谷善饑,胸腹部熱,大便干,以及腹脹、腹痛、便瀉、熱病、發狂等。還有經脈所過部位的疼痛萎縮等。
足陽明胃經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的主治病證是:頭面五官、神志病、胃腸病以及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癥。
胃經共有45個腧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yī)、膺(yīng)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本經腧穴具有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脾胃、強身保健(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調和氣血、利濕消腫、通經活絡等功效(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芍委煟ǜ?a href="http://www.mansorothman.com" style="cursor:text;text-decoration:none;">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胃痛、食欲不佳、腹脹、便秘、泄瀉等胃腸疾?。ǜ?a href="http://www.mansorothman.com" style="cursor:text;text-decoration:none;">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積聚、血暈、大便膿血、鼻出血等血??;頭痛目赤、口眼歪斜、牙痛、咽痛等頭面疾病;癲狂、喜笑善驚等神志疾??;瘡瘍、癮疹等皮膚病。
(1)承泣(ST1)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主治】①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瞤動。⑦口眼歪斜。
(2)四白(ST2)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①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瞤動、迎風流淚。②口眼歪斜、頭面疼痛。
(3)頰車(ST6)
【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主治】①口歪、頰腫。②齒痛、口噤不語。
(4)下關(ST7)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鳴、耳聾、聤耳。②齒痛、口噤、面痛、口歪。
(5)頭維(ST8) 交會穴(足少陽、陽明之會)
【定位】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主治】①頭痛。②目眩、目痛、視物不清、迎風流淚。
(6)乳中(ST17)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7)梁門(ST21)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8)天樞(ST25) 大腸募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主治】①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腸癰。②月經不調、癥瘕。
(9)水道(ST28)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小腹脹滿、腹痛、痛經、小便不利。
(10)歸來(ST29)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①腹痛、月經不調、經閉、白帶、陰挺。②疝氣。
(11)髀關(ST31)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股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12)伏兔(ST32)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主治】①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腳氣。②腹脹、疝氣。
(13)陰市(ST33)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線上,髕底上3寸。
【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
膝關節疼痛砭石療法:
1、用砭石扭刺右側內、外膝眼及壓痛處各2分鐘。
2、砭石刮痧板刮右腿后側腋窩至和山穴5分鐘。
3、將砭石刮痧板(相關鏈接:《泗濱砭石刮痧板》)用溫水泡熱,用砭石在患處局部摩擦至溫熱。
(14)梁丘(ST34) 郄穴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
【主治】①膝腫痛、屈伸不利。②胃痛。③乳癰。
(15)犢鼻(ST35)
【定位】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主治】膝痛、關節屈伸不利、腳氣。
(16)足三里(ST36) 合穴,胃下合穴
【定性】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痢疾、疳疾、腸癰——“肚腹三里留”。②虛勞羸瘦、水腫、心悸。③下肢不遂、腳氣。④癲狂。⑤乳癰。
(17)豐隆(ST40) 絡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主治】①痰多、咳嗽。②癲狂癇。③頭痛、眩暈。④便秘、水腫。⑤下肢痿痹、拘攣。
現代應用:高血壓、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耳源性眩暈、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腓腸肌痙攣。
高血壓砭石治療手法:
1、砭石推法將砭石按壓于體表,作直線單向移動。用力穩重,速度緩慢均勻。
2、砭石小面在體表作單向或往返移動。砭石抹法常用于開竅醒神、降壓明目、疏導氣機。
3、用砭石器具平面置于體表,用單手或雙手加以壓力。砭石按法可以放松肌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 ,詳情請閱讀《砭石調理高血壓》。
(18)解溪(ST41) 經穴
【定位】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熱譫語。
(19)厲兌(ST45) 井穴
【定位】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面腫、齒痛、口歪、鼻衄、胸腹脹滿、熱病、多夢、癲狂。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經絡 足陽明胃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