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資料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較大者65歲,較小者33歲;發病時間較長者20年砭石,較短者半個月。患者主訴均有頸背疼痛,連及上肢疼痛或麻木感,16人指尖發麻,10人伴頭痛或頭暈,左側發病者11人,右側發病者12人,雙側均有不適以一側為重者7人。所有患者均經X光片檢查確診為頸椎病。
二、調理方法
中醫辨證:以經絡辨證為主,確定病痛或不適主要涉及何經,以循經選穴調理。
手法調理:
1.頸項部:先施以推法、刮法,自風府、風池水平向下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力量由輕漸重,大面積實施手法(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3~5分鐘后,重點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進行疏導,以推法配合點揉頸夾脊穴、百勞、大杼、風門、肩中俞等穴及肩胛內上角。
2.肩部:大面積廣泛推、刮3~5分鐘后,著重點揉肩井、天髎、曲垣、肩外俞、天宗等穴。
3.上肢:先施以由上至下的推、擦法3~5分鐘后,根據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辨證,病痛或麻木以橈側為主者,取手太陰及手陽明經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肩髃、臂臑、天府、俠白、手五里、手三里、孔較、合谷、魚際等穴位施以點、壓、揉等手法;病痛或麻木感位于上肢中間者,取手厥陰、手少陽經穴位肩髎、臑會、天井、曲澤、臂中、支溝、陽池等穴;病痛或麻木感以尺側為主者,取手少陰、手太陽經穴位青靈、支正、陽谷等及上臂肱二頭肌尺側中點等。每穴點揉半分鐘至一分鐘。
4.較后從頸項至肩及上肢施以拍法或剁法以調理氣血。
5.有條件者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電熱砭做砭石溫法。
每次調理20~30分鐘,一天一次,5天為一療程,休息1~2天后進行下一療程,共調理4療程。
三、療效標準
顯著好轉:疼痛及麻木等不適消失,局部壓痛消失或基本消失,頸部及上肢活動基本恢復正常。
好轉:疼痛及麻木減輕,但仍有部分不適,頸部及上肢活動好轉,可適應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無效:調理后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未見好轉。
四、療效:
30例中,經1~4療程調理,顯著好轉19例,占63.3%,好轉11例,占36.7%,總有效率100%。
五、典型病例
楊某,男,54歲,因頸背脊左上肢疼痛一月就診,經X光檢查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其疼痛、發麻主要位于橈側,經絡辯證為手太陰及手陽明經病變,以上法調理,一次疼痛即明顯減輕,一療程后,疼痛基本消失,惟留左手大指、食指麻木尚存,繼續調理二療程,諸癥皆消而告愈。
六、討論
新砭石療法以其良好的溫經通脈、行氣活血之效被廣泛用于痛證調理。我們體會到這種方法調理頸椎病具有消除疼痛及麻木感快,療效穩定等優勢。
操作中,大面積的推法拍法或剁法、刮法及擦法可起到祛痹行氣通絡的作用,循經穴位的點揉可很好地疏通經絡氣血,結束時的拍法或剁法可充分地散邪通經。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一些病例使用以電熱砭進行的砭石溫熱療法可明顯提高療效。在明代的《砭經》中,溫法即為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的基本特征,我們的實踐也進一步說明了溫法在砭術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我們還將在臨床中深入探討砭石溫法的應用。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 砭石療法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