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較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砭石者,以石治病也”,意思是“可以治病的石頭”。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沒有藥理知識,每當身體不適時,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熱的石頭進行熱敷和刮拭砭石,他們慢慢發現,一些特殊的石頭對于病痛頗有療效,于是逐漸總結為中醫的精華之一即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處于氣血暢通、臟腑協調、陰陽平衡的狀態。而在患病情況下,則氣血不暢、經絡壅滯、臟腑失調、陰陽失衡。砭術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就是醫者通過操縱砭具充分發揮砭石的場效應和“無形針”的作用(請進入砭石養生中的砭石醫案欄目瀏覽更多內容),內病外治在人的體表施以各種手法,以疏通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治病的目的。
泗濱浮石(泗濱砭石)的成因
泗水流域的山東段在山東省中南部,中國地質地礦專家認為,距今約5—7億年前地區處于深海地質條件,以后由于冰川造山運動抬升而形成海相碳質泥巖,大約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古生代末期的白堊紀,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鐵質隕星在魯西南地區的泗水流域與地面相撞,并發生巨大爆炸。在爆炸之前,隕星經過地球大氣層的爆燃形成等離子錐體,鉆入地下爆炸激起沖擊壓縮波,地表巖石剝離升空形成痂片,在高溫高壓等離子體的熏蒸下,滲入了隕星粉末中含有的大量稀有金屬元素。巖石碎片在快速冷卻過程中形成微晶結構,散落地面。它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的漸變和隕星沖擊瞬間的突變,并因其浮在當地巨厚層石灰巖之中,故稱為“泗濱浮石(泗濱砭石)”。
泗濱砭石的產地
砭石是中醫石質醫療器械的統稱,而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泗濱浮石(泗濱砭石)制作的泗濱砭石則是砭石產品中的上品。泗濱浮石(泗濱砭石)產地源自古泗水流域,古泗水流域流經多省,不確指現在的泗水市。古代泗水流域范圍比現在大,泗水縣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稱泗水,為禹治九水之一。
泗水縣位于山東省中南部,泰沂山區南麓,北緯35°28′-35°48′,東經117°5′-117°35′之間。縣界東靠平邑,西接曲阜,南臨鄒城,北連新泰,西北與寧陽搭界。縣境東西較大橫距46公里,南北較大縱距40.6公里。總面積1091.79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738.5平方公里,河谷平地353.22平方公里。縣城位于縣境中部偏西,濟河下游。東至平邑縣城40公里,至縣界35公里;南至鄒城市47公里,至縣20公里;西至曲阜市30公里,至縣界17.5公里;北至新泰市80公里,至縣界17.5公里。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砭石的產地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