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高血壓病早期約半數病人無明顯癥狀,常常在體檢時偶然發現。如血壓波動幅度大時,可有較多癥狀。常見頭痛、頭暈、頭脹、眼花、耳鳴、心悸、失眠、健忘等。
【病因病機】
病因多與遺傳、年齡、體態、職業、情緒、飲食有關。
中醫認為腎虛、肝風是本病的發病機理。近年來,多有報道在飲食中一些添加劑,動物飼料含有的一些有機物質是導致高血壓的直接因素。
【診斷】
以安靜狀態下多次測量動脈血壓增高為依據。同時關注心、腦、腎、眼底等器質性損害和功能障礙。
【辨證】
1.腎虛陽亢
眩暈頭痛,頭重腳輕,耳鳴,五心煩熱,心悸失眠,健忘,舌質紅,苔薄,脈弦細而數。
2.肝火亢盛
眩暈頭痛,驚悸,煩躁不安,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紅,苔干黃,脈弦。
3.痰濕壅盛
眩暈頭痛,頭重,胸悶,心悸,食少,嘔惡痰涎,舌苔白膩,脈滑。
4.氣虛血瘀
眩暈頭痛,面色萎黃,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納差,辱甲青紫,舌質紫暗或見有瘀點,脈弱或澀。
5.氣陰兩虛
眩暈頭痛,面色 白,耳鳴心悸,動則氣喘,甚則咳喘,腰腿痠軟,失眠多夢,夜間多尿,時有浮腫,舌淡或紅,苔白,脈細無力。
【調理】
1.治則:降壓活血,益陰補氣,清肝降火,祛痰化濕。
2.基本操作及處方
a.使用砭砧或砭尺在肩井穴位置施以拍法;
b.使用砭板弓背在頭后太陽皮部、頭側少陽皮部做刮法;
c.大椎周圍擦法;
d.三陰交、合谷點壓;
e.百會、四神聰、風池、中脘守法。
3.加減
肝火亢盛加行間、太溪點刺;痰濕壅盛加豐隆、足三里點壓;氣虛加膻中守法;血瘀加血海、膈俞點壓;腎虛加命門、下脘守法;心悸加內關、神門點壓。
4.方義
肩井為交會穴,屬足少陽,交手少陽、足陽明、陽維脈,是降血壓的要穴;太陽、少陽皮部的頭部刮法可降血壓、清肝火、利頭目;大椎穴周圍可疏通頭項部血液流動,通督脈,升陽降濁。百會居于巔頂,為諸陽之會,并與肝經相通,可平降肝火;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調補脾、肝、腎;合谷清瀉陽明,理氣降壓。
【特別說明】
本病分為原發和繼發高血壓。關于繼發高血壓,要配合原發病癥共同調理,不可單純依靠本節的治法。配合原發病癥調理可參考本書有關章節。
【注意事項】
砭術調理高血壓降壓迅速,故每次調理不可超過15分鐘(守法除外)。每次降壓不可超過20mmHg。因血壓過高者,下降的速度太快,會產生不適應感,偶爾頭暈加重。砭術調理高血壓,不會造成血壓降至正常以下。
【病案舉例】
王先生男46歲 醫師1997年12月
患原發性高血壓病8年,父母均有高血壓病史。服用降壓藥維持,仍高于正常值30mmHg以上。停藥測量血壓:200/130mmHg。頭暈輕,頭痛重,納可,眠可,體態正常,身高1.77米,體重78公斤。舌淡紅,苔薄黃,脈和緩,稍有弦細,二便正常。
砭術調理首次前停降壓藥3天。12月15日上午9時測量血壓:190/140mmHg,隨即施以砭術調理。使用砭砧在肩井穴處施以拍法,使用砭板弓背在頭后、頭側施以刮法。患者自覺頭痛消失,但頭暈惡心。停止調理后6分鐘測量,血壓:140/90mmHg。即囑服涼開水300ml,靠臥休息。觀其面色微顯蒼白。
分析:因患者已習慣高血壓狀態,突然降至接近正常值時無法適應,故出現頭暈惡心表現。
后調理每日進行1次,每次10分鐘,未出現不適。12天后(其間未服任何降壓藥物),頭暈頭痛等癥狀消失。后動脈血壓一直維持在140/90mmHg與130/80mmHg之間。
[進入“砭術醫案”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案]
【標簽:高血壓 案例 砭石調理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