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獻中的心痛、心下痛、心氣痛一般即指胃痛。
【臨床表現】
以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癥。或伴有胃脘部痞悶或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
【病因病機】
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脾胃素虛引起。基本病機是胃失和降,胃絡不通,不通則痛。
【診斷】
除胃痛癥狀外,電子胃鏡或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等檢查可對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砭石,胃黏膜脫垂等做出診斷,并可與胃癌作鑒別診斷;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可查是否為HP感染;膽紅素、轉氨酶、淀粉酶化驗和B超、CT等檢查可與肝、膽、胰疾病(更多砭石醫案請查看砭石養生欄目)作鑒別診斷;腹部透視可與腸梗阻、腸穿孔作鑒別診斷;血常規可協助與闌尾炎早期作鑒別;心肌酶譜、肌鈣蛋白、心電圖檢查可與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作鑒別診斷。
【辨證】
1.虛寒
胃痛發作較緩,隱隱作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食后痛減、勞累、受涼、食冷后發作或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脈虛弱。
2.陰虛
胃脘灼痛,饑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或弦細。
3.食積
暴飲暴食而胃脘疼痛,脹滿拒按,舌苔厚膩,脈滑。
4.氣滯
胃痛脹滿,時有氣竄感,排氣后痛減。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祛寒養陰,消積理氣,和胃止痛。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a.中脘穴先點壓后再行指振法;
b.胃俞、足三里、內關、公孫點壓;
c.上脘、中脘穴守法。
3.加減
虛寒是神闕至氣海熨法以溫中散寒;陰虛加太溪、三陰交點刺以滋養胃陰;食積加梁門、建里點壓;氣滯加伏兔砭震振法。
4.方義
中脘為胃之募、腑之會,可通調腑氣,和胃止痛,胃俞系胃之背俞,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溝通三焦,功擅理氣降逆,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陰維為病苦心痛”。公孫為足太陰脾經之絡穴,調理脾胃而止疼痛,又是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沖脈為病,逆氣里急”,與內關相配,專治心、胸、胃痛之證。
【特別說明】
胃痛由多種病癥引發,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調理中既要注意鑒別診斷,又要結合它病同時調理,可參照有關章節。
【醫案舉例】
宋女士 34歲 化工工程師 2000年12月
經中日友好醫院診斷為胃潰瘍。觀面色萎黃無華,體瘦。胃痛隱隱,納差,食豆制品后疼痛加重,只能喝粥和半流食。大便色白,舌紅,苔少,脈沉細弱。
辨證:胃陰虛
立法:滋陰養胃止痛。
砭石調理:使用(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砭砧在中脘及兩脅施以擦法,使用砭板弓背在背部胃、脾俞段刮法,足三里點壓,伏兔叩法。每次30分鐘,每周2次。2周后疼痛消失,面色轉白透紅潤。4周后體重增加3公斤,能食肉類、豆類食品。后使用砭佩在中脘穴施以守法,每日13小時。隨訪,一年未發胃痛。2002年1月胃鏡檢查,潰瘍消失。
【醫案舉例】
于先生 56歲 司機 2002年10月
胃痛20余年,服中西藥均無效,西診為慢性胃炎。素胃痛隱隱,有時脹痛,有時刺痛,既畏食生冷,又懼食熱湯,有時飯后疼,有時饑餓時痛,時有泛酸、嘔苦水,晚間腹脹,舌淡紅有瘀斑,苔薄白,左脈弦數,右脈關滑。
辨證:肝氣犯胃,氣滯血瘀。
立法:疏肝理氣,和胃祛瘀。
砭石調理:使用砭板弓背在兩脅施刮法,下脘部振法,背部胃俞、脾俞先點刺,后刮法;伏兔拍法,足三里點壓。每次12~15分鐘,每周3次,2周后疼痛消失。遂使用砭佩在中脘穴施以守法,每日10小時以上。隨訪,2年余未發胃痛。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胃痛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